七位上海白領到皖南鄉村創業
原標題:七位上海白領到皖南鄉村創業
告別緊張忙碌的位上皖南生活節奏 ,做房地產投資的海白90後雙怡佳在安徽廣德市四合鄉耿村,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乡村二次創業目標,開始了全新的创业生活體驗。
在這個常住人口2500餘人的位上皖南村莊,她和另外6位年輕人打造了歡溪原自然公社(以下簡稱歡溪原) ,海白集合山、乡村水 、创业田、位上皖南林、海白湖、乡村草等自然要素 ,创业設置房車露營、位上皖南遊樂沙灘、海白樹林燒烤、乡村咖啡館、動物園等設施 。
連日來 ,隨著春節假期來臨,返鄉人員增多 ,公社裏逐漸熱鬧起來,來自江蘇常州、安徽宣城以及周邊鎮村的遊客帶來了歡聲笑語。雙怡佳親自忙活接待 ,周邊遊、親子遊和半日遊成為主打項目。
7位創始人都是外地在上海奮鬥的白領,6個人來自長三角的城市 ,1個人來自山東 。他們平均年齡30歲,選擇紮根安徽鄉村後,徒手撿垃圾、執筆寫下路牌指引、日夜修複土地 、冒雨守護公社成了他們的日常。
5個人辭職創業
廣德市處於長三角中心地帶 ,鄉村旅遊資源豐富 ,是中國竹子之鄉 。東臨杭嘉湖 ,北倚蘇錫常 ,周邊圍繞上海 、南京、合肥等五大都市圈。
從合肥驅車40分鍾,日前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到達了煙雨籠罩下的耿村,這裏與浙江安吉接壤。
占地323畝的歡溪原坐落於此。項目的靈感來源於創始人李永剛對這片土地的一見鍾情。
在上海創業做土地規劃的他每年都要來廣德市出差。2021年初冬的一個下午,他和規劃設計團隊調研四合鄉時,一眼看中了這裏的自然山水與非建設性用地性質。他和團隊一直討論到淩晨1點 。
從四合鄉返回上海後 ,李永剛把這件事告訴了從事處置不良資產相關工作的妻子王勝藍。一直找尋共同創業事業的兩個人很快達成共識——用心改造這片土地。
這支創業團隊裏 ,其他5人分別是李永剛夫妻倆的同學 、親戚、朋友 、客戶 ,大家機緣巧合聚在一起嚐試創業 。雙怡佳回憶 ,2021年年底,大家第一次來到未經開發的歡溪原時,發現土地大量撂荒 ,竹林雜草叢生,所有人感到心疼的同時 ,又感歎當地的鄉村之美 。
他們拿出積蓄,找到投資人 ,湊了1000多萬元啟動資金 ,廣德市和四合鄉政府配套了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資金 。
一開始,7個人都是在業餘時間碰頭討論項目。2022年上半年,在上海疫情期間 ,大家每隔兩三天開一次視頻會,加速了對彼此和對項目的認知 。5個人決定辭職創業。
早在虎年正月十六歡溪原正式動工時,一些熱心村民來勸李永剛:小夥子 ,前麵有幾個人想來做這個項目,後來都賠了錢,你還年輕,還是回去吧 。
李永剛從事過建築行業,他想拚一拚 。他早晨5點起 ,晚上24點睡,充當大工 、小工幹活 。
在村民眼裏,這個從上海來的小夥子,比村裏人都能吃苦,40攝氏度的酷暑天,清理垃圾的他衣服被汗水反複浸透 。
取材自然,用於自然
溪水也浸透過他們的衣袖。
廣德市的母親河桐汭河從項目地塊中穿過。白鷺喜歡來水裏吃小魚,它們依靠大樹棲息 ,這裏卻一直沒有樹 。和當地老百姓聊天時聽到的一句話 ,讓團隊惦念了很多天。他們想為它們做些什麽。
團隊著手在水道清淤 ,再通過攔河壩,進行水係間的連通。他們摒棄了大規模的水泥硬化,用當地的杉木做樁,並加以竹編串聯。這種古老又傳統的攔水方式給了水生生物一個天然的棲息場域。大家又移栽了水楊樹、水柳樹、水杉樹等濱水的大樹,為白鷺提供了棲息地 。
水係打通後 ,有機物、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等不同生物體 ,實現有效互通與滋養。村民們見證小馬口魚、白鷺等動物先後到來。
在政府支持下 ,團隊對溪水進行了部分疏浚 ,疏浚出的細沙慢慢構建出了兩岸的陽光沙灘 。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,悉心修補河流水係 、湖道 、叢林等。
為了保護自然,即使是園區內的裝置 、門廊、指示牌,李永剛都堅持用原生木材做材料。團隊摒棄了滑道、玻璃等現代化設備,選擇設計摸魚、堆小木料、淘金 、撿石頭 、釣龍蝦等遊樂方式 。兒童遊樂秋千 、蹺蹺板 、麋鹿陣 、搖搖椅 、動物園圍欄以及健身器材,都是團隊和村裏木工用老房子的廢舊木料製作而成 。
李永剛還拿出步道路線設計方案,規劃房車和天幕的整體布局,徒步確定了6個景觀點位。
項目慢慢煥新容顏,李永剛的膚色也在加深 。在村兩委動員下,越來越多村民參與修複土地。
最初設想是希望來到這裏的每個人 ,都能夠做大自然的孩子。雙佳怡介紹,團隊打造城市鄉村共生共享與共同富裕的發展模式 ,取材自然,用於自然,通過改造、生產 、體驗 、消費等環節,將城市、鄉村遊客與當地居民等不同群體黏結在一起 。
經曆爭辯和試錯